呼氣試驗、鋇餐、膠囊內鏡、CT能替代胃腸鏡檢查嗎
- 2023-03-12
- 濟南齊魯花園醫院
- 宣傳科
碳13(14)呼氣試驗、鋇餐、膠囊內鏡、CT能替代胃腸鏡檢查嗎?
①碳13(碳14)呼氣試驗只能檢測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,并不能檢查胃粘膜的情況;
②鋇餐只能看到胃腸道的“影子”或者輪廓,診斷價值有限;這個基本不能用于篩查早癌,目前僅用于診斷一些特殊疾病,比如食管裂失弛緩、胃下垂等。
③膠囊內鏡(膠囊胃鏡)可作為初篩的手段,由于不能吸引、沖洗、取檢、治療等,即便發現了病變,還需要常規內鏡進行二次處理;
④CT檢查對于進展期的胃腸道腫瘤有一定的診斷價值,但對于胃腸道的早癌、癌前病變、一般良性疾病,敏感度較差;對于CT能看到的胃腸道腫瘤,5年存活率低于30%;而胃腸鏡發現的早癌的治愈率在90%-97%!
人體腹部的臟器可以分成兩大類,實質性臟器(肝、脾、腎、胰腺)和空腔臟器(胃腸道)。
我們的胃和腸道屬于空腔器官,一個像一個袋子,一個像一條管子。
CT、B超、核磁等各種影像學檢查手段對于實質性臟器的病變有良好的檢出率,但卻大多難以用于空腔臟器檢查。
特別是早期的消化道腫瘤,病變多局限于最內的黏膜層和黏膜下層,必須要借助內鏡技術,在消化道的空腔內部觀察才能發現病變。
所以,等到CT、核磁發現問題的時候,瘤子已經長得很大了,絕大多數屬于中晚期!
因此,這些檢查方式都不能替代胃腸鏡檢查。
作為消化道病變診斷的“金標準”,內鏡不但可以做到直觀的觀察病灶,還能夠進行活檢和病理診斷,可以更好地確定腫瘤到達哪一期,從而進行精準治療。
早期胃腸道腫瘤大多是起源于腔內黏膜,就是長在胃腸道里面的最外層。
而我們的胃腸鏡,簡單說就是一個前端帶有高清攝像頭的柔軟的管子,醫生通過屏幕可以直接觀察。
胃鏡可以觀察:會咽部→食管→胃→十二指腸。
結腸鏡:肛門→直腸→乙狀結腸→降結腸→橫結腸→升結腸→回盲部(盲腸、闌尾)→末端回腸(一部分小腸)。
由于是在直視下觀察,不是靠模糊的影像、不是靠手摸,所以1-2毫米的病變就能被發現;
我院的胃腸鏡有染色、放大功能,能看到微血管、腺管的微細變化;也就是說,胃腸鏡能夠在癌前狀態下就能發現,更不用說已經癌變了;比如微小的息肉、微小的癌灶在高清內鏡下一目了然;
醫生一旦發現了可疑病灶,可以取一點活檢,送去做病理,在高倍電鏡下從細胞層面、甚至分子層面去分析,它是好是壞,基本就能斷定了!
無痛胃腸鏡檢查是一種兼具診斷和治療的檢查方式,主要通過胃鏡、腸鏡經口腔或者肛門對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腸、結腸、直腸等進行檢查,不僅能夠直接診斷胃腸道黏膜有無炎癥、潰瘍、糜爛、息肉、腫瘤等情況。同時還可對胃腸道黏膜病變取活檢后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,以及進行息肉切除、鏡下止血等治療。
更為可貴的是,比如發現了癌前疾病、息肉、不典型增生,早期癌,都可以在內鏡下切除,不開刀、不切胃、腸;費用低廉,痛苦也小,保留原有器官形態,不會影響生活質量;
近年來我國消化道腫瘤有逐步年輕化的趨勢,而早期消化道腫瘤通常沒有特異性癥狀,甚至有些進展期腫瘤癥狀也不典型,很容易被當成一般的小毛病而不予重視。
因此,一般建議,無論男女,無論有無癥狀,都應該在40歲后做第一次胃腸鏡檢查。而年輕人有了消化道癥狀也不要大意,應該遵循醫生的建議,及時行胃腸鏡檢查。
“發現一例早癌,挽救一個生命,幸福一個家庭”